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

RENMIN-QUEEN'S MASTER OF FINANCE

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
Renmin-Queen's Master of Finance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人大女王金融硕士创办人王炜博士:“反向留学”为海归搭建软着陆平台

近日,王炜博士接受了《留学生》杂志的采访,表达了人大女王金融硕士创办的初衷,阐述了目前发展状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与此同时多层次的展示了人大女王金融硕士的特点。

以下内容为全文转载。

人物简介:

王炜博士: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主任,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企业重组、破产、困境投资和公司治理,撰写多套哈佛商学院金融案例。有丰富的股票与期货交易和金融风险管理操作经验,观点被《华尔街日报》、《道琼斯通讯社》、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王炜提出一个“反向留学”的概念:如何把外国学生吸引到中国来,或者鼓励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回国读书、就业,是人大-女王金融项目的发轫和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自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项目(下称“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签约以来,王炜承担起创办人、管理者、授课老师三个不同角色。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潮头,希望自己的尝试能对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有所裨益。

作为人大-女王金融项目的创办人,王炜说,这个项目的诞生是中国和加拿大加强合作大背景下双方高校的一次诚意之作,也是人民大学和女王大学不断探索教育合作交流方式的一次尝试。

2013年8月,人大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和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级金融硕士学位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领域第一个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年10月,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访华。约翰斯顿是加拿大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对中加教育合作十分重视。在国事访问之余,10月18日,在总督的见证下,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举行签约仪式并正式启动。

在王炜看来,合同只是一纸文书,有了信任,所有的事情才可以取得良性发展。

浩荡东方潮,波澜壮阔。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留学市场也用两种相对而生的潮流,记录着行业发展的脉络。这两股潮流一是出国潮,一是归国潮。王炜和他的团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动,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开拓性地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 王炜说,他发现留学生归国初期,对中国的很多事情需要重新了解。“我们来帮助归国留学生接一接地气,帮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

于是,根据留学市场的发展动向和现实需求,项目设置了两个生源背景大不相同的班级——国际班和行业高管班。顾名思义,国际班,就是“反向留学”的落地和具体实践;行业高管班则是国内金融精英的汇聚。

国际班“很有意思”,有着多元文化,像一个国际化大家庭,还出了几对情侣。据介绍,国际班学生中,大约三分之二是中国籍,三分之一是加拿大籍,这其中也包括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华裔。这些年龄在22-30岁的学生,成长过程不尽相同,思维差别很大。换句话说,这个班级把多元文化融合到了一起。

不过,不是解答疑问就万事大吉,王炜话锋一转说道,从收到申请的第一天开始,招生办公室要持续跟进,提供各种信息,让申请人增进对项目的了解。这样做的益处是,即使这个学生最终没有选择来中国学习,他也可能将项目推荐给其他人,所以招生的过程,也是项目推广的过程。

在国内留学,对师生同样都是挑战

学生的挑战从报名面试开始。招生委员会要评估学生是否有足够时间可以投入到学习上。“我们不希望学生成绩不及格。学生要取得雇主的理解,获取自由度,确保学习的一年内工作不会太忙。”王炜解释道。

为了做到不迟到不缺课,不同的故事在学生们身上上演。有同学曾穿着两只不一样的鞋子出现在教室;有同学为了按时上课,推迟了一项约两亿美元的谈判,仅改签团队机票就损失了20万元。然而,这些并不是重点,一次学习分享会上,有同学总结经验道,上课听讲做好笔记,才有可能在凌晨之前做好作业,并在第二天上课时跟上老师的进度。

教育行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当记者提出谈谈该金融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时,王炜采用了一个看似有些矛盾的说法。他说,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贡献“很大也很小”。一方面,2016年到2018年,中国很多笔海外并购都夭折了,对企业来说是损失,对中国的财富积累也造成负面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高管金融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通过行业高管班的学习,学生在金融操作方面获得很多启示和指导,这是“作用大”的表现。另一方面,受限于招生人数,行业高管班目前每年只能培养70人,而不是7000个人,这是“作用小”而又期待多培养人才的急切思虑。

“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可以多引进一些国外的优势项目,”王炜还建议,“对中国需要的项目,政策上的扶持同样十分必要。”

现阶段,王炜花在项目管理和授课上的时间大约是20%-25%,其余则用来做研究。采访王炜两周前,他和美国研究企业重组破产的顶级专家Edward Altman、Edith Hotchkiss合作完成的新书《公司财务困境、破产和重组(第四版)》(英文版)刚刚在美国面市,这本历时两年准备的书籍,面向的读者是华尔街的投资人或是有志于在投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今年41岁的王炜是三位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个。该书的中文版将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虽然我现在每年在中国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和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多。而且,我认为,这种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王炜说。

首页-新闻中心

人大女王金融硕士创办人王炜博士:“反向留学”为海归搭建软着陆平台

2019-07-15

近日,王炜博士接受了《留学生》杂志的采访,表达了人大女王金融硕士创办的初衷,阐述了目前发展状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与此同时多层次的展示了人大女王金融硕士的特点。

以下内容为全文转载。

人物简介:

王炜博士: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主任,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企业重组、破产、困境投资和公司治理,撰写多套哈佛商学院金融案例。有丰富的股票与期货交易和金融风险管理操作经验,观点被《华尔街日报》、《道琼斯通讯社》、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王炜提出一个“反向留学”的概念:如何把外国学生吸引到中国来,或者鼓励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回国读书、就业,是人大-女王金融项目的发轫和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自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项目(下称“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签约以来,王炜承担起创办人、管理者、授课老师三个不同角色。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潮头,希望自己的尝试能对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有所裨益。

作为人大-女王金融项目的创办人,王炜说,这个项目的诞生是中国和加拿大加强合作大背景下双方高校的一次诚意之作,也是人民大学和女王大学不断探索教育合作交流方式的一次尝试。

2013年8月,人大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和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级金融硕士学位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领域第一个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年10月,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访华。约翰斯顿是加拿大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对中加教育合作十分重视。在国事访问之余,10月18日,在总督的见证下,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举行签约仪式并正式启动。

在王炜看来,合同只是一纸文书,有了信任,所有的事情才可以取得良性发展。

浩荡东方潮,波澜壮阔。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留学市场也用两种相对而生的潮流,记录着行业发展的脉络。这两股潮流一是出国潮,一是归国潮。王炜和他的团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动,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开拓性地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 王炜说,他发现留学生归国初期,对中国的很多事情需要重新了解。“我们来帮助归国留学生接一接地气,帮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

于是,根据留学市场的发展动向和现实需求,项目设置了两个生源背景大不相同的班级——国际班和行业高管班。顾名思义,国际班,就是“反向留学”的落地和具体实践;行业高管班则是国内金融精英的汇聚。

国际班“很有意思”,有着多元文化,像一个国际化大家庭,还出了几对情侣。据介绍,国际班学生中,大约三分之二是中国籍,三分之一是加拿大籍,这其中也包括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华裔。这些年龄在22-30岁的学生,成长过程不尽相同,思维差别很大。换句话说,这个班级把多元文化融合到了一起。

不过,不是解答疑问就万事大吉,王炜话锋一转说道,从收到申请的第一天开始,招生办公室要持续跟进,提供各种信息,让申请人增进对项目的了解。这样做的益处是,即使这个学生最终没有选择来中国学习,他也可能将项目推荐给其他人,所以招生的过程,也是项目推广的过程。

在国内留学,对师生同样都是挑战

学生的挑战从报名面试开始。招生委员会要评估学生是否有足够时间可以投入到学习上。“我们不希望学生成绩不及格。学生要取得雇主的理解,获取自由度,确保学习的一年内工作不会太忙。”王炜解释道。

为了做到不迟到不缺课,不同的故事在学生们身上上演。有同学曾穿着两只不一样的鞋子出现在教室;有同学为了按时上课,推迟了一项约两亿美元的谈判,仅改签团队机票就损失了20万元。然而,这些并不是重点,一次学习分享会上,有同学总结经验道,上课听讲做好笔记,才有可能在凌晨之前做好作业,并在第二天上课时跟上老师的进度。

教育行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当记者提出谈谈该金融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时,王炜采用了一个看似有些矛盾的说法。他说,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贡献“很大也很小”。一方面,2016年到2018年,中国很多笔海外并购都夭折了,对企业来说是损失,对中国的财富积累也造成负面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高管金融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通过行业高管班的学习,学生在金融操作方面获得很多启示和指导,这是“作用大”的表现。另一方面,受限于招生人数,行业高管班目前每年只能培养70人,而不是7000个人,这是“作用小”而又期待多培养人才的急切思虑。

“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可以多引进一些国外的优势项目,”王炜还建议,“对中国需要的项目,政策上的扶持同样十分必要。”

现阶段,王炜花在项目管理和授课上的时间大约是20%-25%,其余则用来做研究。采访王炜两周前,他和美国研究企业重组破产的顶级专家Edward Altman、Edith Hotchkiss合作完成的新书《公司财务困境、破产和重组(第四版)》(英文版)刚刚在美国面市,这本历时两年准备的书籍,面向的读者是华尔街的投资人或是有志于在投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今年41岁的王炜是三位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个。该书的中文版将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虽然我现在每年在中国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和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多。而且,我认为,这种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王炜说。